2013年,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与合作。
倡议提出之初,一些外国声音对此表示担忧,质疑该倡议是否只是解决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问题的权宜之计。
但面对这些质疑,中国始终致力于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开展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合作、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长足进步,赢得了参与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的信任。
在一些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担忧为借口推动与中国脱钩之际,令人感兴趣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积极拥抱“一带一路”,加强与中国的产能合作。
这一趋势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选择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像最初预期的那样取代中国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征收惩罚性关税的前夕,同为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和波兰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了高层会晤。
访问期间,匈牙利、波兰和中国领导人就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的经贸交流达成广泛共识。这些国家正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进一步提升制造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区域和全球制造中心。
近年来,中国与匈牙利的经贸关系显著加深,中国一直是匈牙利和中东欧地区的主要投资国。中国已成为匈牙利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2023年,中国对匈牙利的直接投资飙升至76亿欧元(82.7亿美元),占匈牙利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这一增长得益于中国高科技新能源企业在匈牙利投资领域的不断增长。
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中国锂离子电池制造商已在匈牙利设立业务。
2022年,宁德时代在匈牙利进行了开创性投资,投资金额高达73.4亿欧元,这不仅是宁德时代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也是匈牙利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此举将推动匈牙利成为重要的电池制造中心,并巩固其作为欧洲市场主要参与者的地位。
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汽车在匈牙利的首家海外工厂已开始运营,而比亚迪则宣布计划在该国建立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
波兰总统 Andrzej Duda 6月访华期间发表讲话,强调波兰热烈欢迎中国投资,并特别提到了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和其他创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Duda 的致辞表达了波兰深化对华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展示了波兰作为投资目的地的诸多优势,包括稳定的政治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健全的投资保护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在中欧和东欧,而且在众多拉美国家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和支持。
秘鲁总统Dina Boluarte 今年 6 月访华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缩小该国现有的基础设施差距提供了机遇。秘鲁有意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探索新的合作形式,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在她访华之前,秘鲁曾请求法官撤回其要求撤销中远海运港口对钱凯港独家经营权的请求。
中国和秘鲁的合作不仅限于一个港口,两国都希望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跨洲交通网络。
这项由中国、秘鲁和巴西等拉美国家共同参与的合作,旨在跨越安第斯山脉,打造交通网络,不仅使秘鲁成为拉美太平洋沿岸的制造和贸易中心,还将巴西等国家纳入亚太经济圈,促进南南国家合作共赢。
与西方国家主导的传统全球产业链不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不是要把这些国家变成中国过剩产能的消化地,也不是要把这些国家变成中国产业链上的一环,而是要促进合作、共同发展,使参与国实现内生增长,使这些国家发展自身能力,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则从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产业升级服务中获益。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积极主动融入发达国家构建的全球价值链,稳步提升价值链。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不断上升,一些西方国家以降低风险为由,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周期之外。这一趋势凸显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的内在悖论。
在追求经济发展和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功提升其地位往往会遭到发达国家的抵制和排斥。一个国家越接近价值链的高端,它受到全球经济中既有参与者的阻力就越大。
未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向上流动的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被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取代,并可能无限期地陷入中等收入甚至低收入类别。
世界各地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西方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可能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地。因此,这些国家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和替代的发展战略,以在全球舞台上规划自己的经济进步和繁荣之路。
这些发展中国家怀揣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实现经济自主的梦想与愿望,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规划。
借助中国制造能力和巨大市场优势,共同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愿景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