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对中国制造业表示担忧,强调尽管经济前景普遍改善,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上一次面临严重产能过剩是在 2014-2016 年,当时北京和地方政府在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推出了大规模刺激计划。产能过剩在钢铁和铝等重工业中尤为明显。

近年来,由于供需失衡,这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而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一问题。疫情后的刺激措施未能刺激国内需求持续复苏,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更是雪上加霜。

中国企业目前的产量远远超过国内消费所能吸收的量,导致机械、食品、纺织、化学品和制药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和工厂利用率低下。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也减少了对家具、钢铁产品、塑料和非金属矿物等下游产品的需求。

电动汽车和清洁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例如,硅片的产能利用率从 2019 年的 78% 下降到 2022 年的 57%。同样,中国 2022 年的锂离子电池产量是国内安装电池量的 1.9 倍。

报告显示,中国 2023 年的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是 2018 年的五倍,比 2022 年的水平高出 40%。2023 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是 2019 年的七倍,年均增长 1.7 倍。

发达经济体常见的针对中国商品的保护主义措施现在正蔓延到一些亚洲国家。美国以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为由,提高了对钢铁、铝、半导体、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战略行业的关税。欧盟委员会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以抵消其认为的不公平补贴。

中国商品的涌入也影响了东盟贸易伙伴。例如,泰国中小企业联合会已敦促商务部审查进口税率并对中国产品征收增值税,以保护当地制造商。

印尼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 100% 至 200% 的进口关税,以减轻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对中国企业影响低价值和技术产品、零售、贸易服务和建筑等行业表示担忧。

自 2009 年以来,中国一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然而,马来西亚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 2012 年的 31 亿令吉扩大到 2023 年的 664 亿令吉,扩大了 20 倍多。

尽管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出口从 2011 年到 2023 年每年增长 6.1%,但从中国的进口每年增长 8.3%,导致进口份额从 2011 年的 13.2% 大幅扩大到 2023 年的 21.3%。

截至 2023 年 12 月,中国在马来西亚制造业的投资额为 742 亿令吉,中国企业活跃于制造业、IT、建筑和食品服务等各个领域。这些投资对当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们争论的是这些好处是否大于竞争挑战。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的投资仍带来了就业、技术转让和基础设施建设效益。然而,人们仍然担心这对国内产业的净影响,尤其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的低技术和低价消费品。

为了应对中国产能过剩和国内盈余的影响,提出了几项政策选择:

1.贸易防御手段:对中国产品实施关税壁垒,尽管这可能会导致报复,也不符合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协议下的自由贸易惯例。

2.本地内容要求 (LCR):通过强制措施强制使用国内产品,促进国内产业和就业。

3.平衡经济和地缘政治优先事项:政策制定者需要平衡对中国高科技投资的需求,同时阻止其参与国内中小企业可以处理的低技术行业。

4.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审查并可能限制某些行业的外商投资,包括限制外国公司在国内市场销售商品的能力。

5.进口替代政策:通过财政激励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并推广国产产品。

6.明智的伙伴关系:鼓励国内企业和中国企业开展合作,以确保互利互惠。

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Lee Heng Guie强调,战略政策制定在应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复杂性、促进国内增长和复原力方面的重要性。